山東大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880924、8881924
手 機:15006373435、15006371727
郵 箱:2641634942@qq.com
聯系人:鄧先生
地 址:山東聊城開發區工業園
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
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
□郝丹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因其大規模和開放性等特點,已成為國內外互聯網上的熱點,與之相關的非正式言論和正式的學術研究紛至沓來。對MOOC實踐和研究的深入分析既是MOOC現實發展的需要,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國內MOOC的發展已然將成燎原之勢,在相關實踐中亮點與不足并存,與之對應的是,國內對MOOC的學術研究狀況既有亮點,亦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本文試圖在全球MOOC發展熱潮的背景下,參照國外MOOC相關研究成果,梳理國內MOOC相關的學術和非學術,綜合國內MOOC相關學術會議情況,探討國內MOOC研究的特點和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概述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可直譯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國內亦有人將MOOC譯為“慕課”。一般認為,MOOC課程模式起源于基于互聯網的開放課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當時,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DavidWiley教授基發起了一門名為“IntrotoOpenEducation(INST7150)”的網絡開放課程,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可以分享課程資源并參與該課程。隨后,2008年1月,加拿大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ofRegina)的AlecCouros教授開設了一門網絡開放課程,“MediaandOpenEducation(ECI 831)”,并邀請全球眾多專家遠程參與教學。這兩個開放課程從思想和技術上為MOOC這一新的課程模式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MOOC的前身。(李青,王濤,2012)“MOOC”是2008年戴夫科米爾(DaveCormier)和布萊恩。亞歷山大(BryanAlexander)對喬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Downes)在馬尼托巴大學開設的一種新型的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英文名“MassiveOpenOnlineCourses”首字母的縮寫。這門名為“聯通主義和連接性知識”的課程吸引了25名在校生和2,300名免費在線參與的學生。(ohnDaniel,2012)義為:“一種參與者分布在各地,而課程材料也分布于網絡之中的課程”,并且“這種課程是開放的,規模越大,它的運行效果會越好”。它通過基于主題或問題的討論與交流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和教師聯系在一起。2012年9月20曰,該定義演變為:“MOOC是一種以開放訪問和大規模參與為目的的在線課程”。MOOC既是遠程教育領域的新發展,也是開放教育資源所推崇的開放教育理念的新發展。盡管MOOC的設計與傳統課程有些類似,但是其典型特征在于它不提供學分。不過為了相關認證,它也可以(二)MOOC的分類與特點嚴格地說,MOOC包括聯通主義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cMOOC和美國知名高校運用行為主義的方法開發的xMOOC兩種,二者在教學理念上差異很大,一般媒體上常見是xMOOC.其區別包括:cMOOC模型強調創建、創造性、自主性和社會網絡學習;xMOOC模型強調視頻演示、小測驗、測試等傳統的學習方法。換言之,cMOOC關注知識創造與生成,而xMOOC關注知識重復。(ohnDaniel,2012)具體從實踐來看,cMOOC均是單個課程,由教師個人組織和實施,大學官方機構不參與,而xMOOC模式的開放課程基本上以開放課程項目網站的形式運行,每個網站會有數十到上百門課程。在組織機構方面,xMOOC采用公司化運營形式,有外部資金投入,具有商業化潛力,并且和多所知名高校合作。這些規模較大的MOOC課程網站為更多學習者提供了開放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而且它們組織嚴密、流程規范,無論規模、受益面還是社會影響均遠(李青等,2013)。本文在后面的分析中,并不嚴格區分cMOOC和xMOOC.李青、王濤(2012)認為,從課程本身來說,MOOC具有如下的特征:具有比較完整的課程結構(課程目標、協調人、話題、時間安排、作業等),這是一般的網絡主題討論沒有的;是一種資源和信息均開放且全部通過網絡傳播的教育形式,沒有人數、時間、地點限制;是種擁有大量參與者的巨型課程,使用海量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偏好使用多種工具或平臺參與學習,學習環境是開放和個性化的;是一種生成式課程,課程初始時僅提供少量預先準備好的學習材料,而學習者更主要是通過對某一領域的話題討論、組織活動、思考和交流獲得知識。
Downes總結出MOOC的四個基本原則(Downes,2008):匯聚,混合,轉用,推動分早。
他認為這些原則也體現了MOOC的特點。PanchenkoL.F.(2013)根據自己的體驗和對相關研究的分析,認為MOOC對教師而言具有13個優點:免費參與;支持在職培訓;讓學習者接觸到知名大學的教學風格;能比較不同的方法論;從學生角度體驗遠程學習;體驗論壇討論;體驗同伴評價;拓展關于教學方法論的視野和知識;借助MOOC增加在大學講授課程的機會;跨文化能力的發展;英語聽、讀、寫技能的提高;建立新的專業聯系;從一"個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
5個主要元素組成:教師,學習者,主題,學習材料和情境(Kop,R,2011;SaraIbn曰Ahrache等,2013)。李青等(2012)觀察和分析了十門MOOC課程,總結出了MOOC的般運行模式,從中提取出MOOC的組成要素:物的要素(平臺與工具,課程信息,學習活動)和人的要素(課程教師,學習者,課程協調人)。從這些研究當中可以看到,對MOOC組成要素的剖析已經較多包含了“人”的因素。可見,關于MOOC的研究焦點開始從表象上的規模大、范圍廣、資源豐富,轉向了更實質性的教與學的本質層面,跟教學相關的要素以及跟“人”相關的要素開始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根據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的具體實施中包含了不同的哲學取向,但是早期和當代的MOOC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運用了大量新興教學法和工具,包含混合式學習、開放教育資源和眾包交互(crowd-sourcedinteraction)等。這些支撐MOOC工作流的技術在不同模不盡相同,但是共同的一點是這些工具都是易取和易使用的。MOOC利用維基空間(WikiSpaces)、YouTube、谷歌聚點(GoogleHangouts)和其他的云服務來促進討論、創建和分享視頻及參與其他所有的活動,這已經成為現代網絡學習環境下教與學的基本要素。
為了解MOOC課程的技術特征,李青等(2012)調查了MOOC課程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欄目并統計了其使用規模。該研究表明,所有MOOC課程均使用了多種技術平臺提供課程資源、組織學習互動;每門課程使用的工具數為4到11不等,平均使用7.5個工具;虛擬教室工具和Twitter是MOOC課程使用最多的工具,其次是Wiki和博客工具。李青等(2012)看到,MOOC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常對于同一功能或同一內容應用多種同類工具,例如,在LAK11課程中不同的學習者群體分別使用Moodle論壇和谷歌討論組就課程中的話題進行討論。
二、對當前MOOC相關的分析與MOOC相關的非學術的分析到目前為止,相比較MOOC相關或相近的其他領域,對MOOC的系統的學術研究還非常少,大量對于MOOC現象的分析與反思集中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或非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博客、微博等等當中。對這些非學術的檢索和分析,應當能夠獲得大量關于MOOC的實踐與研究的信息。
在傳統媒體方面,中國教育報2013年2月報道認為,面對MOOC的沖擊,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還在沿著夕陽工業結構的方向辦教育,2013年4月的中國教育網絡集中呈現了與MOOC相關的一組文章,其中,焦建利撰文稱MOOC對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國際化、民主化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給中國大學提了五個建議:把開放教育資源和MOOC納入大學發展戰略中;幫助教師和學生掌握在線參與式學習方法;積極探索和深化大學課程與教學模式的創新;引導教師將開放教育資源引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加強研究,有計劃分步驟地嘗試和探索MC.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接受展,政府應當盡快制定規則;MC的發展對高等教育機構將是個很大的沖擊。高教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理事長蔣東興則認為:還遠不能說MC就是教育的未來,MC是未來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件,但不會成為主流。北京大學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汪瓊探討了MC發展中不能繞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除了版權問題之外,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李曉明認為,信譽問題、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這三個方面影響著MC的進程。人民曰報海外版2013年6月稱“在線開放課程風暴襲來”,并且“中國高校邁出了步伐”。北京教育2013年6月刊登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趙國棟等的言論,認為MC等的出現不會導致傳統大學的消亡。光明曰報2013年6月刊登報道“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洶涌來襲――在線大學:洪水猛獸還是‘濟世仙丹’,認為MC來襲”事關大學存亡“;同年10月,該報刊登了對edX主席阿南特阿加瓦爾教授的訪問。新華每日電訊、經濟報均于2013年7月刊登報道,認為MC已成為在線教育的潮流并將沖擊或者改變傳統大學。電腦迷也于2013年7月刊登了關于MC的特別策劃,對MC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文匯報2013年7月10日亦關注了國內高校合作共享MC的動態。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華中科技大學于俊清等在2013年8月的中國教育網絡上就MC對高校的影響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計算機世界2013年8月的報道認為:不要過分依賴以MC等為代表的在線教育,因為大公立大學過分采用在線教育也有可能會危及學生”。網絡世界2013年9月16日,稱“MC開啟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新模式”。科技日報2013年10月15日報道了全球首個中文版“慕課”平臺開放在線課程的推出,提問MC能否橇動我國高等教育變革。
在網絡媒體方面,中國青年網、人民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易等眾多網絡媒體上,均能看到大量關于MC的信息和報道。新浪博客、博客巴士等網站上,焦建利等等發布了關于MC的大量介紹和評介文字。慕課網、超星慕課等中文網站上匯集了各種主題的中文MC.果殼網上除了諸多MC本身,還匯集了一大群對MC的課程內容、本土化、未來發展等感興趣的有志之士。
(二)與MOOC相關的學術的分析在檢索MC相關的中文學術之前,我們在Googlescholar中以“MC”及“MassivepenOnlineCourse”為進行英文學術的檢索,以獲取關于MC的英文學術,作為分析中文的。
就英文的總體來看,與MC相關的總體數量并不算多:以“MC”為獲得英文5,680條;以“Massive pennlineCourse為獲得英文39,200條”;可以與之對照的是,以“e-learning”為獲得的英文為314,000條。分析Googlescholar檢索結果,可發現關注MC的研究者主要來自高校。從學術成果發表時間來看,大量的有質量的學術文章出現于2012年和2013年:以“MC”為獲得的英文有1,220條產生于2012年或之后;以“MassivepenOnlineCourse”為獲得的英文有20,700條產生于2012年或之后。從研究主題來看,在Googlescholar檢索結果中相關度排序靠前的文章大多集中在和MC有關的課程設計、開發、技術路線等方面,也有基于不同技術呈現形式的MC的比較研究;對MC中的學習者、交互、學習評價等方面的關注雖然不多,但這些方面已經出現很多頗有深度的思考。
或“慕課”為主題在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檢索,共得到2010年至2013年10月之間刊發的、與MC高度相關的中文學術論文19篇。單從數量來看,中文學術遠少于英文學術,這也是與國內外MC相關實踐發展狀況相對應的。以下對中文學術的分析主要圍繞這19篇文章展開。
1.中文學術來源期刊據統計,刊載MC相關中文學術的期刊表1MOOC相關中文學術刊載期刊期刊名稱載文數量(篇)遠程教育雜志4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開放教育研究2中國遠程教育1江蘇高教1現代情報1科技創新導報1科技和產業1計算機工程與應用1計算機應用1課程教育研究1軟件導刊1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12.中文學術作者來源機構及其分布表2M00C相關中文學術發表年度共13份,除軟件導刊、現代情報、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應用、科技創新導報科技和產業是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期刊以外,其他期刊均屬教育領域。其中載文量排名前三的均為遠程教育領域的學術期刊。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雜志刊載的3篇系2013年3期集中刊發的一組文章。刊載MOOC相關中文學術的期刊及載文數量參見表1.分析MOOC相關的中文的作者來源,可以發現,有17篇的作者來自普通高校,2篇的作者來自電大系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普通高校中,關注MOOC較多的是華東師范大學(3篇)、國防科技大學(2篇)。
3.中文學術年度發表數量統計從發文年度來看,MOOC相關中文學術較多出現在2013年,之前正式發表的中文學術很少,有的年份(如2011年)甚至為0.2012年及之前發表的,除少數個別文章以外,都是集中于技術層面,學術深度有限。最早出現的是:2009年計算機工程與應用上刊載的文章大規模在線課程非專用資源預測與查詢調度,第一作者來自新疆大學(侯勇等,2009)。MOOC相關中文學術年度數量分布參見表2. 4.從學術的高頻來看相關研究的主題分布及特點借助CNKI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到,與MOOC相關中文學術的高頻(頻次大于1)為:MOOC(6),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2),高等教育(2),開放課程(2),教育信息化(2),開放教育資源(3),課程模的主題分布的特點:與MOOC本身相關,這一點是顯然也是必然的;聯通主義是當前MOOC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MOOC發展現狀中所體現的重要特點;開放教育(或者說遠程教育)、協作學習、網絡學習等與MOOC的出現和發展緊密相關;自適應查詢調度等體現了對MOOC技術發展的關注;高頻較少、頻次低,這也體現了相關實踐研究在主題上的單調和數量上的不足。
三、當前國內MOOC相關學術研究的狀況國內MOOC相關實踐的數量在逐年攀升,有關MOOC的學術研討活動也豐富多彩。2012年10月27曰至28曰,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改革與發展規劃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們圍繞MOOC展開了熱烈討論。2013年4月13日,第四屆全國數字校園建設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就有涉及MOOCs的研討內容。同年6月22日至23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做了題為“MOOC助力重構學習方式”的報告,認為:在MOOC推廣過程中的可共享性分析中資源要實現可共享應具有的獨特性、可遷移性、專業性、必需性;對MOOC的研究可以從適用范圍、教學法原則、運行機制以及可能帶來的政治、文化、經濟影響等方面展開。北京大學汪瓊教授在同一論壇上分享了優秀MOOC背后的教學原理。2013年6月27日至28日,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化創新論壇上,MOOC也是與會者關注的焦點之。2013年7月9曰,在上海交大舉行的在線教育發展國際論壇上,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均對MOOC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持樂觀、積極的態度。2013年10月13日,中國遠程教育雜志和北京郵電大學教育技術研究聯合舉辦了主題為“M00C:顛覆與創新,”的“中國遠程教育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高校的青年學者討論了MOOC的發展歷程、本質特點、未來影響以及本土化等等話題。2013年10月16日至18日,主題為“國際開放、靈活、遠程學習的新戰略”的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理事會(ICDE)第25屆世界大會上,來自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的FritsPennekoek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教育資源教席負責人RoryMcGreal教授、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osepAPlanell就關于M00C的不同理解展開了討論。在分會場上,來自國內外的研究者們圍繞MOOC在非洲遠程教育中的潛力、基于案例的MOOC分析以及MOOC相關的技術應用等主題介紹了各自的研究進展。ICDE大會結束后,10月20日,ICDE執委會及相關國際會議代表轉戰中國國家開放大學總部召開MOOCs智庫研討會,作為ICDE第25屆世界大會的延續,會議代表就“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展開討論:聯合國教科文開放教育資源主席及開放教育協調員FredMulder、歐洲電子學習質量基金會主席及MOOCs質量項目代表Ulf-DanielEhlers、歐洲遠程教育及電子學習網絡副主席AlanBruce等就MOOCs在世界不同地區的現狀、重要性、影響力以及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利用MOOCs等作主題發言,中國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少剛作了題為MOOCs:開放大學怎么做,的主題報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北京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和北京開放大學于2013年11月3日合作舉辦了“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改革國際論壇”,MOOC相關的話題也受到關注,Coursera和EdX團隊負責人分別在論壇上做了分享。
研究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特點和問題都有相似之處。總的來說,MOOC的研究緊追MOOC實踐的腳步,并且實踐和研究都處在上升期,既已收獲了豐富的成果,并已讓我們看到了進一步發展的豐富的可能性,卻也存在不足,當然,這些不足也意味著上升空間。綜合以上對相關的分析,MOOC 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E相關研究中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其一,研究的總體數量較少。從本研究所集到的中文數量來看,并對照國內外MOOC相關學術論文數量,國內MOOC研究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其二,MOOC相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不足,欠缺大規模、綜合性的研究。這個特點在國內外MOOC相關研究中都體現出來了,已有的對MOOC的研究通常是在某方面展開。這一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實踐在積累上的不足以及深度、廣度上的欠缺制約了研究的深入。
其三,實踐者與研究者從一開始就集中在高校,這就保證了研究成果的學術水準,使得相關研究從一開始就比較規范、嚴謹。隨著更多遠程教育機構和企業等的加入,將拓寬相關研究與實踐的視野,但高校的研究者還將是研究的主力。
一般來說,公開發表的學術的主題分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體現當前相關學術研究主題的分布。因此,我們就從分析入手,探討國內MOOC相關的學術研究的狀況。
總結MOOC相關中文的研究主題,當前國內關于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但不限于)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MOOC的提供平臺和技術環境關于MOOC提供平臺和技術環境等的研究,是國內MOOC相關研究中出現最早、最常見的研究主題。侯勇等(2009)探討了將非專用資源使用策略引入MOOC,從而從整體上降低資源租用量。侯勇等(2010)還研究了如何在有限服務資源環境下,采用基于屬性選擇集成的半監督EM算法,為MOOC中的大規模查詢請求提供滿意查詢處理。李華等(2013)提出構建基于LTSA模型的MOOC學習管理系統框架,認為將學習管理系統和MOOC結合存在多方面的優勢。吳淑蘋(2013)在對MOOC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以云學習環境為切入點,闡述了MOOC對云學習環境建設的影響,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學習環境框架。吳維寧(2013)選取Coursera為案例,從技術、理念、資源共建機制等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李明華(2013)、王穎等(2013)分別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對比了MOOC幾個主流提供平臺的特點。這些研究集中在MOOC的提供平臺和相關技術環境層面,在全部研究中占了較大比重,由此反映了MOOC相關研究還較多地停留在技術及其應用的層面。但MOOC作為教育領域甚至是社會領域的一個現象,還需要從教與學的層面多一些關注。國外這方面的,比較多的是關注MOOC中的技術與學習者或者學習評價的關聯,如:DorsaSadigh等(2012)關注了MOOC中問題生成、解決方案的產生與評分等方面的自動化;IN-GEDEWAARD(2013)在其論文里比較了移動技術的采用與否對MOOC中學生交互的影響。
從2012年開始,國內關于MOOC的研究中出現了對教與學的關注,特別在2013年,圍繞教與學的研究成為MOOC相關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樊文強(2012)從學習支持的角度剖析了MOOC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MOOC中學習支持的關鍵點在于保持學習自組織與他組織之間的平衡。李明華(2013)比較了三種MOOC教學模式的特點(完全網絡授課模式,網絡課程+學生自助式面對面互動模式,網絡課程+本地大學教授面對面深度參與教學模式),并認為未來還將出現更多的基于MOOC的教學模式。劉禹、陳玲(2013)認為,MOOC當中發生的學習屬于基于網絡的大規模協作學習,進而分析了其優勢。王萍(2013)比較了基于MOOC的不同教學模式,并從學習支持、學習分析、學習生態等角度關注了MOOC中的學習。張振虹等(2013)認為MOOC的興起體現了從課堂到學堂、從教到學的教育理念的轉變,并指出未來MOOC將在學習交互、學習評價、支持特殊學習環節三個方面有新的發展。
鄧宏鐘等(2013)探討了MOOC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知識體系網絡的構建。潘雪峰等(2013)從學習者體驗的角度研究了包括MOOC在內的在線教育產品的設計。對MOOC教與學的層面的關注從總體上來看數量還遠遠不夠,已有研究的深度也還有待挖掘。
國外對MOOC中的教與學相關課題研究較多,尤其關于MOOC中學習者和教師的體驗以及學習評價等方面。相對國內關于MOOC中的教與學的研究,國外這部分研究選題更細、更集中。如:SuiFaiohnMak等(2010)關注了MOOC中的社會性交互工具(博客和論壇);Kop等(2012)認為應當把注意力從資源轉向“人”本身,認為應當多關注MOOC中的學習者,要鼓勵在學習者與后續學習者之間、學習者和學習促進者之間建立聯系,從而開展有意義的學習;StephenP.Balfour(2013)研究了在MOOC當中使用基于機器的自動作文評分和基于真人的標準同行評議會有何差異;Duke大學(YvonneBelanger和essicaThornton,2013)研究了該大學基于Coursera開設的MOOC動機、期望和體驗、學生完成課程的促進因素和障礙,以及教師的體驗,認為阻礙學生完成MOOC的障礙有缺乏時間、缺乏課程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技能、不能完成從概念到實踐的跳轉;CathySandeen(2013)研究了MOOC中的學習評價,認為MOOC中的學習評價需要面對各種挑戰,評價的過程和結果的獲得都是個難題,各種評價方式都值得嘗試。
(四)MOOC的質量監控、課程認證和學分認可國內對MOOC質量監控的研究還不多,但在一些學術研討會上已經能聽到關注MOOC質量監控的聲音。與之對應的,對MOOC的課程認證和學分認可的探討,也已經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這一部分研究和實踐對于MOOC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李明華(2013)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對MOOC的認證,他看到,目前對MOOC的認證都是基于平臺的、非正式的,但是非正式認證的效果往往并不差,有助于讓人們看淡MOOC的來源學校,轉而關注提供平臺,但對MOOC的學分認可也面臨各方面的壓力。王穎等(2013)也看到了MOOC質量監控和認證方面的不足,可能給其持續發展帶來障礙。鄧宏鐘等(2013)同樣關注了MOOC在質量保證與評估機制等等方面的問題。MOOC的質量監控、課程認證和學分認可等,將影響MOOC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一部分既是將來實踐者探索的重要內容,也必將是研究者關心的重要主題。
(五)MOOC的商業運營模式和市場力關于MOOC的商業運營模式和市場潛力,相關的研究比較少。但是隨著企業元素在MOOC發展歷程中的出現,MOOC的商業運營模式和市場潛力將會逐漸成為MOOC建設者關心的焦點之一。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也許不一定大量出現在學術研究當中,但定會長期停留在關心MOOC的人的視野里。從中文來看,有李青等(2013)分析了十門MOOC的運行模式,并以Coursera、Udacity、EdX和P2PU這四個典型為例,從主要合作伙伴、主要活動、價值主張、客戶關系、客戶群體、核心資源、渠道、成本構成、收入來源角度詳細分析了其運營模式;李明華(2013)探討了MOOC的市場潛力和市場分割,認為目最有潛力的是外國MOOC品牌課程(英文版),而這種英文版MOOC的中文本地化版本未來將頗具吸引力。
自2012年以來,MOOC在全球發展迅速,獲得了公眾超乎想象的關注,這對于MOOC的繼續發展當然大有益處。但關注過多之后,也容易因為太狂熱而缺乏沉穩、踏實的實踐和理智、深沉的思考。國內關于MOOC的各級各類學術研討活動,紛紛證明了MOOC在國內已然受到高度關注。但近年來刊發于中文核心期刊的學術文章數量表明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卻沒有順勢增長。在分析MOOC相關實踐和學術的過程中,作者以為未來MOOC相關實踐和研究的熱點將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些研究和實踐的熱點源自MOOC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將推動MOOC可持續發展。
(二)對MOOC中學習的質量、完成率與評價的研究毫無疑問,只有能讓學習者確實有收獲的課程/學習項目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而要保證學習的質量和學習過程的完整(學習完成率高),對MOOC的教師、課程平臺和學習者本身都有著跟以往不一樣的要求。如何在超大規模的前提下提高學習質量,如何評價這學習質量,如何確定學習完成率在學習評價中的地位,將是實踐者和研究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2012)等學者看來,MOOC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于接受度。他們認為,當前沒有任何關于MOOC的正式認證,American CouncilonEducation正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但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跨越更多國家的全球性機構來著手這件事情,同時也需要建立一個適合各個國家的標準來評判MOOC.確實,早期的MOOC是沒有“認證”這回事的,但是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有效的、高質量的認證可能是MOOC能得到更廣泛的接受進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MOOC的超大規模、開放性等特點,為認證帶來了很多麻煩。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MOOC的認證機制,既保證運行、管理的質量與認證的有效性,又不帶來太高的額外成本,這是所有正在關心和推動MOOC的人需要探索的。
由于MOOC的超大規模以及組織機構的相對松散,MOOC的運行、管理都遇到了其他學習模式沒有遇到過的挑戰。最初的MOOC都是以其規模而不是學習者參與學習的質量受到眾人矚目。隨著MOOC的發展,學習者對課程的要求在提高,MOOC提供方也開始更多地考量成本問題,開始關注MOOC運行的效率與課程管理質量。與之相應的,對MOOC運行與管理的模式及其效率的研究遂將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之一。
也正是由于公眾的熱切關注,MOOC盈利模式的探討和實踐也有了進展。從實踐來看,企業介入(如Google、Blackboard等)是MOOC近年發展的一大熱點。企業對MOOC的商業可能性有敏銳的感知,為MOOC提供了技術平臺,并促進了對MOOC盈利模式的探索等等,有望給MOOC開辟新的發展前景,進而影響到MOOC相關的研究。
但MOOC是否該盈利,如何盈利,如何在盈利的同時保持其作為一種學習模式的非功利性,盈利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如何,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從來看,國外已有教育機構開始關注MOOC的成本問題,但國內尚未見到關于MOOC成本的系統研究。
關于MOOC盈利模式的研究在國內外都幾乎是空白。
從理論上來說,MOOC的超大規模和開放性似乎意味著“MOOC面前人人平等”但已有學者注意到:MOOC面前也許并非人人平等。ApostolosKoutropoulos和Rebecca.Hogue(2012)發現MOOC實際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是有要求的,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在MOOC中會遇到困難。除此之外,現實中選擇MOOC的學習者還可能面臨三個困難。其,平臺壁壘。前面已經介紹了MOOC常用的平臺,大企業的加入使得這些平臺趨向于標準化,各個平臺都在力圖使自己成為“行業標準”。這―方面有利于MOOC的發展,也方便學習者在同一平臺上的不同課程之間自如轉換,但同時也給不熟悉平臺或因為網絡等原因不能接入平臺的學習者帶來了困難。MOOC的開放性也因此受到影響。其二,數字鴻溝。完全基于互聯網絡的MOOC要求學習者必須具備比較流暢的網絡條件和比較靈活的聯網設備(如支持靈活學習、移動學習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這些要求也讓網絡和設備條件欠缺的學習者難以順利進入MOOC世界。“數字鴻溝”可能是恒在的尷尬。其三,語言鴻溝。大量的MOOC及其平臺都采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這給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帶來了語言上的困難,他們的學習效率自然受到了限制。為了真正實現“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研究者們還需要跟實踐者一起開展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五I結漏為當今世界中關于教與學的熱點之一。對MOOC的關注之多,差不多能與其本身的規模相適應。與MOOC相關的言論也出現在包括學術刊物在內的各種媒體之中。但是,如何冷靜地看待MOOC,如何深入剖析其來龍去脈,如何推動MOOC穩健發展,是所有關心MOOC的人都在思考的。本文試圖比較客觀地結合學術和非學術分析MOOC在我國的發展,以及這個發展過程當中涌現的特點和不足,進而幫助探索MOOC的“中國之道”。
本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和其他對的綜述不同的是,對MOOC的綜述不能僅僅局限于學術。紙質和電子媒體的新聞報道,以及以往顯得那么非正式的微博、博客等等,都在發出各種關于MOOC的聲音。由于時間有限,沒能對此類資源做深度梳理。此外,要想深入剖析國內MOOC相關研究的特點,也需要分析之外的其他研究方法。